-- 新聞:0793-8224621 --
紅色文化,毫無疑問,是鐫刻在江西省吉安市骨血里的基因。吉安,全境皆是原中央蘇區范圍,保留了紅色遺存980處,是一座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。三灣改編舊址、八角樓、黃洋界、朱毛會師廣場、龍源口大捷遺址……這里的每一寸土地厚重而光榮,這里的每一座山峰,都有著信仰的高度,每一處風景,都有對真理的執著追求。
紅色文化,毋庸置疑,是鄉村振興中的寶貴財富。如何利用這筆寶貴財富,讓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,散發新的時代光芒?近年來,吉安立足紅色文化資源特色和鄉村振興實際,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,創新紅色文化活動形式,大力發展鄉村紅色旅游、拓展紅色文化產業鏈、促進鄉村治理,激發了鄉村振興發展澎湃動能。
且從三個村莊看紅色文化賦予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——
古田村:紅色旅游別樣火 民房變民宿 山區變景區
在井岡山上,有這樣一個村莊。它,民風淳樸,歷史悠久,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,全村有很多青壯年加入紅軍和赤衛隊,在縣、鄉擔任紅色政權的干部,并出了三位著名的革命英烈。
它的名字,叫古田村。
近日,走進井岡山市葛田鄉古田村,你便會被這“精致”的村落所震驚:一條條干凈整潔的柏油路,一座座統一規劃裝修的房屋,紅色驛站、村史館、紅色書屋、民宿等,這些利用老舊房屋改造而成的特色建筑,成為村里獨特的風景。
“我們建設紅色名村的主題定位是‘重走成功之路’。”古田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玉榮說。自2021年古田村被評為全省紅色名村后,該村深挖紅色資源,大力發展紅色研學產業,將紅色名村建設與紅色研學產業發展相結合,帶領全村村民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成功之路。
民房變民宿。“曾經的古田村,道路泥濘不堪,村莊環境很差?,F在不僅路修好了、田地變規整了,整個村莊的環境也大大得到了提升,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回鄉創業。”村民李小青對古田村的變化深有感觸。近年來,為打造古田村研旅基地,古田村目前總投入3100萬元,新建精品民宿1棟,舊房改造民宿12棟,與農戶聯營民宿56家,配有農耕體驗區、臍橙種植區、村史館、竹藝坊、豆腐坊、山地越野車賽道等新業態。
山區變景區。在古田村,一座座美麗的民居錯落有致分布,村前的研學基地里,一些學生正在開展研學活動。古田村發揮自身“紅綠資源”稟賦的優勢,改善農村人居環境,依托村里的紅色文化資源,探索出“企業(公司)+集體+農戶”模式,大力發展研學和鄉村旅游產業,讓村民獲得薪金、租金、股金等多元收入。
農戶變商戶。“以前村里產業單一,除了稻谷也種不出個啥。年輕人哪待得???不是怕吃苦,是怕沒希望。”土生土長的古田村人、井岡山古田研旅基地主任謝炎軍說。同樣,村民謝秀華也有同感,她說,“現在我們可有滋味了。既可以當股東拿分紅,又可以當工人賺工資,還可以當老師給學生們上勞動教育課!”
渼陂村:紅色產業別樣多 用“活”資源 擦“亮”紅色名片
“萬里風云三尺劍,一庭花草半床書。”這副對聯鐫刻在青原區文陂鎮渼陂古村的一面照壁上,也糅合進了渼陂古村的歷史歲月中。
渼陂古村,是一座從千年文明的晨曦中款款走來的村落。但歷史的風塵沒有讓它黯淡無光。相反,有一抹顏色在漸次發亮,那就是紅色。
毛澤東、朱德、曾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召開了中國革命史上著名的“二七”會議,頒布了二七土地法,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燎原全國。
過去有紅色故事,當代有振興新貌。
保護利用,紅色資源“活”起來。一直以來,當地加大對渼陂古村紅色文化保護力度,對紅色文物、紅色舊居舊址等進行修復;同時進一步豐富紅色文化展現形式,打造紅色精品路線,開發現場教學“微黨課”,建設紅色主題民宿、紅色書吧、將軍展示館等。
迸發活力,讓紅色名片“亮”起來。夜幕降臨,華燈初上,漫步于渼陂古村,你可以看水幕電影、非遺燈彩、實景演出等等,提燈夜游古巷,別有一番滋味。穿過鵝卵石鋪就的古巷,《閃閃的紅星》中的米店依舊人流如織;走進將軍紀念館,抗美援朝的槍炮聲依舊隆隆……渼陂古村景區持續有序推進業態改造提升工程,立足景區特色歷史文化資源和高新科技融合發展,聲光電巧妙運用,聚焦全景沉浸式表達,呈現出煥然一新、蓬勃發展的精神面貌。
積厚成勢,讓紅色文化“濃”起來。在渼陂古村老街的悅來客棧,一些游客正在品嘗當地特色菜。談起收入,客棧負責人肖六美說:“改造提升后,古色更濃,生意更火,旺季每天要接待二十多桌客人,每天幾千元收入。”2020年開始,文陂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邀請第三方對景區進行綜合運營管理,景區推出牛欄咖啡、國風書院、文創小店、非遺燈展、廬陵文化數字體驗館等100多項消費業態,帶動本地1000余人直接吃上“旅游飯”,村集體年經濟收入增加到40余萬元,村民人均年增收4000元,實現旅游產業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。
三灣村:紅色治理別樣新 提升環境“顏值” 豐富文化“內涵”
三灣村,地處永新縣的一個萬木蒼翠、群山環抱的小山村。1927年9月29日,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余部輾轉來到三灣村。就在到達當晚,毛澤東就主持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,決定對起義部隊進行整頓和改編,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——這就是著名的三灣改編。在這片土地上,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了“支部建在連上”“官兵平等”等嶄新的治軍方略。
從歷史的歲月中走來,三灣鄉立足于紅色資源稟賦,呈現出欣欣向榮之貌:三灣改編紀念館、紅軍街等紅色旅游景點游人如織;茶葉、筍干、番薯、黃桃、蜂蜜等產業興旺,村村有產業,戶戶能增收;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,村里一棟棟整齊劃一的民居,房前屋后綠樹成蔭……
要問三灣鄉為何村美民富?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治理。
基層黨建融入紅色元素。三灣村實施黨員引領工程,打造“我是黨員,有事我來辦”黨建吉先鋒服務品牌,推行群眾點單、黨組織派單、黨員接單、群眾評單“四單”服務模式,把群眾盼望的事變成我們要干的事,讓黨旗飄揚在一線、堡壘筑牢在一線、黨員沖鋒在一線。
鄉村治理融入紅色文化。針對地廣人稀的現狀,三灣村發揚“支部建在連上”的光榮傳統,把治理和服務的觸角下沉,實行“十戶連心”網格化管理,按照“支部引路、黨員帶路”的思路,推動各項惠農政策落地落實,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,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邁出堅實步伐。
鄉風文明融入紅色底蘊。三灣村探索推行“紅色調解工作法”,選擇一批在本地群眾中威望高、影響力大的“兩代表一委員”、鄉賢“五老”等組成“紅色調解隊”,通過上門走訪、以身說法等方式,曉之以情動之以理,今年以來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1余起,努力把群眾的爭吵聲變成了群眾的掌聲,營造文明鄉風。
一直以來,三灣村堅持挖掘和保護并重,積極運用好“支部建在連上”“士兵委員會”等紅色資源,積極在基層黨建、鄉村治理、鄉風文明等方面走前列、作示范,以昂揚的斗志奮進新時代,為鄉村振興接續奮斗。
文/井岡山報全媒體記者劉麗萍
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